学术动态
第三届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年会举办“幸福与社会信任”分论坛
8月11日下午,第三届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年会举办“幸福与社会责任”分论坛,湘潭大学何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周玉雯、西南财经大学张雅欣在会上进行了专题交流。
1.普遍信任、亲友信任、机构信任对幸福感的影响——来自CFPS2014的证据(研究者:何洋)
该文章主要是通过三个维度即普遍信任、亲友信任、机构信任,使用实证分析研究了其与幸福感的影响关系。本文首先报告了我国信任问题客观存在的现状和国内外对此题目的研究情况。
本文通过选取2014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16岁以上的居民个体,共37147个样本,建立了主观幸福感和普遍信任、亲友信任、机构信任等主要变量的基准模型,做了实证检验、稳健性检验、异质性分析等,得出主要结论:第一,中国目前的社会普遍信任水平较低,居民幸福感主要从家庭信任中获得。第二,人们无法从社会普遍信任中获得幸福感的原因是因为人们不敢相信陌生人。第三,人们对机构的信任还未成为人们对社会信任的基石。
(湘潭大学 何洋)
2.腐败对我国居民幸福感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研究者:周玉雯)
腐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渗透在整个社会和经济活动中。在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并进入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提升我国居民的幸福感成了日益重要的目标。
本文利用有序logit模型检验了腐败对个人幸福感影响的显著性,并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了腐败影响幸福感的三种作用机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腐败感只会对居民的个人幸福感造成负面影响;第二,腐败可以通过影响社会保障满意度、政府信任和收入分配不公平感影响居民的个人幸福感;第三,对于不同社会阶层而言,这三种作用机制的显著性有明显差异。
该结论的政策含义包括:第一,反腐在经济领域有重要的影响和价值,我国政府应该不遗余力地继续反腐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第二,政府机关要提升办事效率,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第三,要重视缩小收入差距,重点确保收入分配过程中的公平性,鼓励勤劳致富,取缔非法收入;第四,应着重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确保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够精准覆盖到那些真正需要它们的人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周玉雯)
3.寒门出贵子,难于上青天?——资源分配不均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不平等与社会信任的实证研究(研究者:郭萌萌、张雅欣)
我国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然而高等教育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日趋凸显,由此带来的社会信任危机现状值得学界关注。本文研究了省域之间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分配不平等对居民社会信任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第一,高等教育资源在各省的分配不均直接导致居民入学机会和求学质量的差异。第二,高考扩招政策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准自然实验”,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忽略了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使不同阶层的居民在获取高等教育资源的成本产生不同,客观上造成了高等教育的不平等,对农村出身的居民造成社会信任水平的降低。
基于研究,认为虽然国家大力支持高等教育的发展,高考扩招政策也切实带来了国民素质的提升,然而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状况客观存在,且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居民的社会信任水平。鉴于此,建议增加中小学乡村教师的薪资待遇和各项补助,在高考录取时不再用统一分数线“一刀切”,而是对相对不发达的农村地区采取一定的降分优惠措施,尽量缩小城乡居民升学机会的差异。
(西南财经大学 张雅欣)
与会各位专家学者对于“幸福与社会信任”专题不同方向与领域有意义有趣的研究分享及共同探讨交流,展现了高水平的实验成果与丰富的研究意义,让更多的学者、研究生更加了解到了经济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