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动态
第三届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年会举办“增长与就业”分论坛
2018年8月11日下午,在3200威尼斯vip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劳动经济学者论坛年会上,举办了“增长与就业”分论坛,有4位学者在会上分享交流了最新研究成果。
1. 劳动调整成本、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的就业效应 (研究者:杨柳)
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自2000年以来变化趋势常常不一致,甚至呈现负相关。中国经济与经典的经济理论相矛盾——对奥肯定律及菲利普斯曲线出现了背离。该研究立足中国经济经验事实,引入劳动调整成本(LAC)来捕捉劳动市场上的大量摩擦及非弹性的做法,通过建立新凯恩斯模型来对中国经济中的产出、就业和物价三者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杨柳教授的研究表明,劳动调整成本会弱化劳动需求与产出、真实工资以及成本加成的相关关系,造成正向技术冲击下的高增长与低就业,低通胀共存;同时使得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扩大产出与投资的同时无法有效提振就业,经济中呈现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均失灵的状况。
(华中师范大学 杨柳)
2. 出口与新的国际贸易利得:就业市场波动视角的检验(研究者:李娟、姜丽燕)
李娟通过中国工业企业1998-2007年数据,研究了中国从出口中获得劳动市场稳定性的收益,扩展了出口贸易的利得来源。利用垄断竞争模型,得出产品需求弹性与劳动需求弹性正相关关系,从而引入对于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以及出口强度与就业波动的关系。发现,出口企业就业的劳动者所面临的波动风险相对较低,以及出口强度越高,企业的劳动需求弹性越低。通过使用资本价格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多种计算方法,以及分区域和出口强度程度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
作为本报告的评论人,叶巾祁博士提出建议,一是关于就业波动的定义应结合我国现状阐述劳动需求弹性的变化背景;二是关于数据中的样本选择问题,中大型企业,消失的企业,是否选择出口,可进行相应稳健型分析。
(西南财经大学 李娟)
3. Is the Demographic Dividend Diminishing in China?—Evidence from Population Aging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uring 1990-2015(研究者: 叶巾祁、陈紫嫣、彭斌)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人口统计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从2000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2016年,中国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16%。人口红利可能会带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叶巾祁博士通过研究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人口老龄化减缓了我国人均GDP增长在五年内65岁以上人口比例变化中的10%,一个省的五年人均GDP增长率应下降2%;65岁以上人口比例增长10%实际上使人均GDP增长率下降了1%,劳动人口比例下降1%。同时,叶巾祁博士也就研究结果,给出了的政策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 叶巾祁)
4. 城镇化、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研究者:杨华磊)
杨华磊博士在已有的关于城镇化、老龄化与经济增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内生、可计算的同时模拟年龄结构和城镇化对历年产出影响的动态框架模型。该模型与OLG模型的区别在于,决策者不是分配劳动期间所有收入实现一生效用最大化,而是如何分配每年收入使得每年收入价值最大化。模型的主要结论基于2015—2050年的预测,潜在产出增速呈现L型,实际总产出呈现倒U型;城镇化的影响在2050年前有利于提高人均产出;延迟退休、降低养老金替代率和生育成本有利于提高产出和人均产出,但都改变不了产出增速下降的趋势。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杨华磊)